清明寒食,我国传统民族节日,在夏历冬至节气后105日,清明时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严禁吸烟火,只吃冷饮。并在后人的发展趋势中慢慢提升了扫墓、踏春、荡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习惯,清明寒食前后左右连绵两千余年,曾被称作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清明寒食是汉人传统民族节日中唯一以饮食搭配风俗习惯来取名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寒食发源,据历史文献记述: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避开祸乱而逃亡他国长达十九年,重臣介子推自始至终追随着上下、不弃不离;乃至“割股啖君”。重耳奋发图强,变成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追求利禄,与妈妈隐居绵山,晋文公以便迫其下山相遇而一声令下放火烧山,介子推果断不下山、最后被火焚而死。晋文公念及贤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一声令下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严禁吸烟寒食,以寄追思,这就是“清明寒食”的来历。
明末清初汤若望农历历法改革创新之前,清明时节定在清明寒食两天以后;汤氏改革创新后,清明寒食定在清明时节以前一日。当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承袭汤氏,因而清明寒食就在清明时节前一日。
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清明寒食现有2600很多年的历史时间,小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清明寒食列入清明节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饮、祭拜、踏春等风俗习惯也一直广为流传出来并为全国各地所接纳。随着着时光的消逝,清明寒食静静的融进了清明时节,寒食所意味着的大家对忠实、廉洁自律、政治清明的赞誉,是上千年如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