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养生 > 中药库 > > 蓍草

蓍草 【别名】一支蒿、锯齿草、蜈蚣蒿

适应症解毒利湿,活血止痛。主治乳蛾咽痛,泄泻痢疾,肠痈腹痛,热淋涩痛,湿热带下,蛇虫咬伤。

蓍草,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蓍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阴干。苦、酸,平。有解毒利湿,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乳蛾咽痛,泄泻痢疾,肠痈腹痛,热淋涩痛,湿热带下,蛇虫咬伤。

400.jpg

【生长分布】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宁夏、甘肃、河南等地。

【性味归经】

苦、酸,平。归肺、脾、膀胱经。

【主要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蓍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阴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细的匍匐根茎。茎直立,高40-100厘米,有细条纹,通常被白色长柔毛,上部分枝或不分枝,中部以上叶腋常有缩短的不育枝。叶无柄,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或近条形,长5-7厘米,宽1-1.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叶轴宽约1.5-2毫米,一回裂片多数,间隔1.5-7毫米,有时基部裂片之间的上部有1中间齿,末回裂片披针形至条形,长0.5-1.5毫米,宽0.3-0.5毫米,顶端具软骨质短尖,上面密生凹入的腺体,多少被毛,下面被较密的贴伏的长柔毛。下部叶和营养枝的叶长10-20厘米,宽1-2.5厘米。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直径2-6厘米的复伞房状;总苞矩圆形或近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疏生柔毛;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椭圆形至矩圆形,长1.5-3毫米,宽1-1.3毫米,背中间绿色,中脉凸起,边缘膜质,棕色或淡黄色;托片矩圆状椭圆形,膜质,背面散生黄色闪亮的腺点,上部被短柔毛。边花5朵;舌片近圆形,白色、粉红色或淡紫红色,长1.5-3毫米,宽2-2.5毫米,顶端2-3齿;盘花两性,管状,黄色,长约2.2-3毫米,5齿裂,外面具腺点。瘦果矩圆形,长约2毫米,淡绿色,有狭的淡白色边肋,无冠状冠毛。花果期7-9月。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状鉴别】

多年生草本,高50-2500px。其茎呈圆柱形,直径1-5m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具纵棱,被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中部有髓或中空。叶常卷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为长线披针形,裂片线形,表面灰绿色至黄棕色,两面被柔毛。头状花序密集成复伞房状,黄棕色;总苞片卵形或长圆形,覆瓦状排列。生于向阳山坡草地、林缘、路旁及灌丛间。

【功能主治】

解毒利湿,活血止痛。主治乳蛾咽痛,泄泻痢疾,肠痈腹痛,热淋涩痛,湿热带下,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15-45g,必要时日服二剂。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

【偏方妙用】

1、毒蛇咬伤:鲜草捣烂外敷伤口周围。

2、外伤肿胀疼痛:配法半夏、白芷,研细末,开水吞服。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