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养生 > 中药库 > > 茵陈蒿

茵陈蒿 【别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

适应症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入药部位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250px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生长分布】

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主要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形态特征】

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伸长;根茎直径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展或横卧,常有细的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40-120厘米或更长,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的纵棱,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茎、枝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无毛。营养枝端有密集叶丛,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基生叶、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两面均被棕黄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期茎下部叶被毛脱落,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厘米,宽1.5-3.5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5-10毫米,宽0.5-1.5毫米,叶柄长3-7毫米,花期上述叶均萎谢;中部叶宽卵形、近圆形或卵圆形,长2-3厘米,宽1.5-2.5厘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丝线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8-12毫米,宽0.3-1毫米,近无毛,顶端微尖,基部裂片常半抱茎,近无叶柄;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茎。

【采收加工】 

春季幼苗高6~250px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

【性状鉴别】

1、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62.5px,直径0.1~5px,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75px,宽约25px;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2、花茵陈: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2500px,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

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

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偏方妙用】

1、治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栀子、大黄。

2、治寒湿阴黄,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茵陈、附子、干姜、灸甘草。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