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养生 > 中药库 > > 野菊花

野菊花 【别名】山菊花、千层菊、黄菊花

适应症清热解毒,泻火平肝。主治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野菊花,中药名。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花头状花序的外形与菊花相似,野生于山坡草地、田边、路旁等野生地带。以色黄无梗、完整、苦辛、花未全开者为佳。野菊花性微寒,具疏散风热、消肿解毒。能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证。

400.jpg

【生长分布】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苦、辛。归心经、肝经。

【主要来源】

本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花头状花序的外形与菊花相似,野生于山坡草地、田边、路旁等野生地带。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铺散,分枝或仅在茎顶有伞房状花序分枝。茎枝被稀疏的毛,上部花序枝上的毛稍多。基生叶和下部叶花期脱落。中部叶卵形或长卵形、椭圆状卵形,羽状半裂,浅裂或分裂不明显,边缘有浅锯齿。两面被稀疏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基部截形或稍心形。头状花序小,直径1.5~2.5厘米,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圆锥花序或少数在茎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总苞片约5层,外层卵形或卵状三角形,中层卵形,内层长椭圆形,边缘白色或褐色宽膜质,舌状花黄色,舌片长10~13毫米,顶端全缘或2~3齿。瘦果。

【采收加工】

秋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夏、秋季花盛开时采收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鉴别】

类球形,直径0.3~1厘米,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通常被白毛,边缘膜质,中层苞片卵形,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膜质,外表面无毛。总苞基部右残留的总花梗。舌状花1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气芳香,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泻火平肝。主治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孕妇慎用。

【偏方妙用】

1、治疔疮:野菊花和黄糖捣烂贴患处。如生于发际,加梅片、生地龙同敷。

2、治毒蛇咬伤:野菊花15~30克。水煎代茶饮。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