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成年人的早恋故事和心理学解释:怎样的早恋能走到最后?

2021-11-27 16:47 来源: 人民资讯

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会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也就是爱与归属、尊重。

而过度干涉孩子社交、一味扼杀情感的家庭中,我们这种爱、归属和被尊重的需要显然是不被满足的。而此时,我们便会把这种需要转向朋友,转向那些跟自己关系最好的异性,进而可能发生更亲密的交往(一起吐槽父母,很可能是少男少女们互相取暖的开始)。

相反,如果父母越愿意听孩子的心声、越多接纳孩子的感受,反而孩子越不倾向于同异性过分亲密。

写在最后

少女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一直忍不住嘴角上扬。青涩但赤诚的爱总是最打动人,成年后发现尤其如此。

成年人有了资本,以投资的方式选择爱情;

少年们有了爱情,以相信的方式开始投资。

当我们用 “价值交换”、“互惠” 这样的词衡量爱情和婚姻时,这些片段提醒我们:原来我也曾经这样单纯地喜欢一个人。

看到这

你或许会想起某个人某些事

无论那段关系后来如何发展

我想都会在你生命里刻下烙印

无论如何

祝我们都能保存这样的少年之气

永远相信爱。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少女参考的文献资料:

[1] 李阳, 王菲, & 刘艳. (2007). "早恋"概念的新认识. 中国性科学, 016(001), 33-34.

[2] 孔磊. (2016). 恋爱还是友爱?——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问题研究.

[3] 邱丽娜. (2010).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早恋态度的影响研究.

[4] 杨如玉. (2020). 初中生早恋态度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

[5] 钱燕. (2012). 中学生早恋现状的调查研究.

[6] Ellen McCarthy on The Washington Post (2016). Why we never really get over that first love.

来源:壹心理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