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一种可让人们成功地应对逆境和压力的能力。
在各种生活压力事件来临时,弹性个体能否有效应对环境中的负性刺激信息对健康心理的保持具有不言自明的重要意义。
但可惜的是,当前学界较少关注心理弹性者本身的认知特征,数量不多的现有文献也大多是关于心理弹性与注意偏向的,对记忆偏向和解释偏向涉及更少。
研究个体面对不同刺激信息时的认知加工过程,有助于从系统的视角更深入了解人们应对压力、挫折与逆境的起点有何特征。
对个体的认知偏向进行研究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压力、挫折与逆境,引导人们产生适应性情绪反应,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弹性水平提出有可行性的建议。
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的认知偏向特征
高心理弹性大学生的认知偏向
总的来说,高弹性大学生具有积极认知偏向,主要是表现在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中。与以往结果一致,心理弹性水平与正性注意偏向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注意偏向显著负相关。
高弹性大学生在积极信息上的得分远远高于消极信息,说明他们更加倾向于关注自我与他人的优点长处,似乎具有一种“趋利避害”的自我保护意识。
他们表现为积极偏向显著强于消极偏向,人们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积极评价自己,这样往往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让自己所怀有积极的期待成真,从而表现出更高的弹性水平。
他们会关注自我与他人的优点与长处,但同时他们对他人相关的负性偏向远远高于对自我的负性关注,更多地关注他人的缺点短处,表现出“悦纳自我,审慎他人”特点。
眼动仪器追踪记录被试观看不同情绪效价面孔时的注意特征发现,高弹性者的注意力很快地被正性面孔吸引,然后会将注意力从负性面孔上转移去注意中性面孔。
他们对正性信息的优先注意和对负性信息的回避注意似乎就起着正向的调节作用,他们的“趋利避害”更具有进化适应性的特点。
具体来说,这种注意偏向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认知加工机制,能够缓冲人们因为负性刺激所产生的负性情绪。他们为了保持高自我调节能力,减少负性注意偏向对自我调节过程的损害,他们会选择对负性面孔进行回避。
并且对正性信息的优先注意会减少负性的认知、负性情绪和压力反应。此外,他们对负性信息没有表现出注意维持,说明他们能够有效地解除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不会产生持久的负面情绪影响。
高弹性者在面对模棱两可情境时所选择的解释均偏向积极,能够从正面积极的角度看待发生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各种事件和做出更加积极正面的应对行为。
他们的认知机制中存在较多的积极图式,思维中有着较多的积极模式,那么就越倾向于对发生的事情进行积极认知,寻求事件的积极意义,持这样积极偏向的个体面对问题情境时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能更好地应对。
中心理弹性大学生的认知偏向
中弹性大学生的认知偏向程度大多处于高弹性者和低弹性者之间,趋势一致,符合其“中等”的特征。在自评的正负性信息偏向上,中等弹性组的正性注意偏向和负性注意偏向均介于其余两组之间。
与高弹性组一样,他们的积极偏向也显著高于消极偏向,更倾向于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积极评价自己。
眼动仪器追踪记录被试观看不同情绪效价面孔时的注意特征发现,与其余两组不同的是,虽然没有对正负性面孔有优先的定向偏向,中等弹性组对正性面孔在总的注意时长更长,在统计数据上边缘显著。
这种积极的注意时长偏向也许就是让中等弹性者与高弹性者有更多相似特征,而与低弹性者较为不同的原因。
在线索–靶子范式加工不同生理威胁程度图片、回忆再认图片与面孔任务中,与其他两组相比,中弹性组并未表现出不一致性。
中弹性者在面对模棱两可情境时所选择的解释均偏向积极,能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发生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各种事件,不过依然处于中等程度,积极解释的程度稍弱于高弹性组,却强于低弹性组。
低心理弹性大学生的认知偏向
总的来说,低心理弹性大学生具有消极认知偏向,主要是表现在注意偏向,且积极认知偏向强度不够,这主要是表现在解释偏向上。
在调查的自评问卷中可以看出,低心理弹性者的正性注意偏向远远低于高中弹性者,而负性注意偏向则远远高于高中弹性者,这也是心理弹性水平与正性注意偏向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注意偏向显著负相关的另一面的体现。
眼动仪器追踪记录被试观看不同情绪效价面孔时的注意特征发现,低弹性组不仅对负性面孔的定向次数多,而且对它们最初的和总体的注视时间也更长。
笔者尝试从注意缺陷论、认知资源有限论、唤醒水平差异论和图式差异论对这一结果进行解释。
低弹性者对正性面孔的最初注意与高弹性者相比没有差异,而他们对正负性面孔的最初注意也没有差异,他们对正性面孔与负性面孔同样敏感,差异存在于对负性面孔的注意维持,表明低弹性者并不一定自动注意到周围的负性信息。
但一旦负性刺激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因为注意解除成分存在缺陷,他们要解除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就十分困难。
根据认知资源有限论,人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同时面对的刺激信息过多,人们往往会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放在感兴趣的刺激上,即低弹性者本身就对负性刺激更加敏感,更加关注,所以会优先注意。
根据唤醒水平差异论,也许低弹性者对负性信息具有较高的唤醒水平。根据图式差异论,人们会更容易加工那些与自己内部认知图式相一致的刺激信息。
那么低弹性者的负性偏向可能是由于他们与中高弹性者的认知图式不同,当看到负性面孔时他们的消极认知图式就会被加强,更加容易关注负性面孔,导致了负性偏向。
无论是对涉及自我还是他人的模糊情境的解释,低弹性者都表现出了积极解释偏向。不过积极解释的程度依然显著低于高中弹性组,也就是说低弹性者是积极解释偏向不够强而并非具有相反的消极解释偏向。
就好比有研究者利用ERP技术记录焦虑者观看消极和积极句子时的脑电位,发现高焦虑者缺少积极解释偏向的现象。
因此也许是因为与中高弹性者相比,低弹性者做出积极解释与判断的倾向受到了抑制与减弱。并且低弹性并不等于存在障碍,依然是正常的大学生群体,心理保持在平稳状态,所以低弹性大学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消极解释偏向。
对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的提高性干预启示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这个充满压力与挑战的时代与社会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要将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进行实践应用就必须探究清楚其内部机制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在心理弹性的各种影响因素中,认知因素有着重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Kumpfer的心理弹性框架指出了个体内部弹性因子中的“认知”会对环境进行有选择性的知觉以适应环境并取得平衡,从而发展出心理弹性。
另外,Troy和Mauss也强调了包括选择性注意控制在内的认知情绪调节能力在压力生活事件和心理弹性之间的调节作用。
特质心理弹性是一种可让个人得以成功应对逆境和压力的应对能力,在各种生活压力事件来临时,如果个体优先注意负性事件或事件的负性部分,在心理弹性框架下就会影响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从而影响弹性过程造成适应不良重组。
在认知情绪能力调节作用模型则可以看到对负性刺激信息的注意解除困难会让认知评价机制发挥负面作用,对压力事件进行消极重评,赋予更严重的威胁意义,进而造成更长时间的非适应性情绪反应最终降低心理弹性。
面对或经历过相同的事件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的人越倾向于给出积极的解释,即他们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赋予刺激信息以意义,不会灾难化地看待过往经历。
这样的积极解释倾向有助于让个体在加工信息时拥有更加积极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图式,从而提高其应对能力,促进心理弹性。
认知偏向是许多情绪障碍产生与维持的重要易感因素,而针对认知偏向进行程序化的重复修正训练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情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