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当下让人深信不疑的鸡汤第一名,非“自律”莫属。

自律一词出自《左传》,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变被动为主动,由被人要求变成自己要求自己,自觉约束一言一行。2016年,健身品牌Keep推出广告语“自律给我自由”诠释品牌精神,随后几年,“自律”成为流行热词,人们发现它几乎适用于所有情境。

学业好或者不好,不再是由先天基因和后天努力决定,学得好是足够自律,不好就是不自律;生活顺不顺利,不再用人生海海、众生皆苦而释怀,过得好是因为自律,不好就是不自律;工作、婚恋甚至身体健康,也皆可以套进自律与否的万能公式里。

于是,就催生了基于自律的励志名言和鸡汤故事。知乎热门推送“极度自律的人是什么样”下,满满都是痛不欲生、与欲望作战的“勇士们”。小红书大V们近乎统一的洗脑模板,中心思想无外乎“千万不要放纵自己,对自己严格一点儿,时间长了,自律便会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智慧也因此更加完美。”

可是,自律真的如此有效吗?看着一个个被誉为“极度自律”的人,像机器人一样24小时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过着以折磨为特征的“苦行僧”式生活,大量拥众认为这是值得效仿的。然而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盲目”自律的人来说,苛待自己,并不会取得成功,甚至会适得其反。

在名为自律的灯塔指引之下,展现的未必是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更有可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从头到尾,表演的只有自己,观众只有自己,感动的也只有自己。

1.从结果倒推的自律:是自我焦虑的产物

当下的自律,绝大多数并不是自发自愿形成的主观意识,而是从结果倒推出来的借口。比如减肥健身,各大平台都有大批“自律达人”,他们往往用线上打卡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自律——严格控制热量摄入,饿得半死,还坚持着强度堪比“铁人三项”的运动,流着汗,摆出凸显身材的姿势和灿烂笑容,仿佛每一个完美的角度都是自律的结果。

很多人看到具有蛊惑力的结果后,就认定如果自己复制这份名为自律的清单,必定也可以得到这种结果。然而,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就算做了同样的事情,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比如湖北的小刘,体重超过200斤,跟着某健身博主跳绳减肥,每天跳绳3000个,2个月后被确诊为半月板严重损伤,必须手术治疗,这让他追悔莫及。

实现目标的途径应该名为科学,而不是盲目自律。量力而行原本可以规避这种结果,但这也是自律成为骗局的最关键因素——从结果倒推,不但会把成功归结于自律,也会把不成功的原因归结于不自律。长此以往,人们不再会试着去深究原因,而是给自己贴上“不自律”这种标签,而这也会进一步加重自我焦虑的心理。

毕竟,对自律的推崇本身就源自自我焦虑。越是习惯性自我焦虑的人,越容易被盲目自律的模式所裹挟。比如很多人正是因为容貌焦虑、身材焦虑,所以异常关注减肥和健身,也就更容易被人为展示的“自律结果”所打动,义无反顾地步入自律大军。

可是,一旦没有达到目标(即使这个目标并不科学),就算别人不说,自己也会对“失败是因为不自律造成的”这一点深信不疑,也就愈发焦虑,越发自我否定。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长期自我焦虑会造成精神力不够集中,容易陷入偏执的状态,判断力也进一步下降。所以一旦陷入自律的漩涡,就会恶性循环。很多人一旦陷入这个怪圈,就会成为被洗脑的忠实信众,在不甘和盲从中继续鼓吹自律的魔力。

2.不带智商的自律:是自欺欺人式的自我感动

自律没有统一的标准,自律是自己约束自己,所以标准也在自己心里。一个人自律或不自律,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自己才有资格评价。而那些被美化的自律结果,被鼓吹过的自律故事,也不应该成为普通大众的参照。若是一昧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带来幸福,反而会带来痛苦。

比如,被誉为NBA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的科比,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篮球名人堂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你有看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么?”被问及成功的原因时,科比对记者的反问,也让他极度自律的故事广为人知。

洛杉矶的凌晨4点和很多城市的深夜一样,也是在一片漆黑中,选择了午夜特训的科比,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练习篮球。十多年过去了,凌晨4点仍然一片漆黑,但科比却已变成了肌肉强健,有体能、有力量,有着很高投篮命中率的运动员。科比的经历非常励志,但是如果有人不动脑子直接“拿来主义”,用这种“凌晨4点”式的自律要求自己,会发生什么呢?

凌晨4点起床跑步、锻炼身体——殊不知凌晨原本是睡眠的生物钟,未经保护就剧烈运动更易引发心律失常,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增高;凌晨4点起床早读——白天学习的效率降低、注意力集中程度下降,也极易引起宿舍矛盾;凌晨4点起床勤勤恳恳加班——都说世上三般苦,撑船、打铁、磨豆腐,第四苦还得加上自律加班,后遗症包括且不限于习惯性失眠。

更何况科比当初是为了平衡事业和家庭,只能在这个时间段外出练球。而不带智商的模仿式自律,除了感动自己以外,难有成效,甚至还会对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有脑子的人知晓什么时候该鞭挞自己,什么时候该进入舒适区休息,毕竟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越是年龄大了,越应该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努力却不勉强自己,才是最好的状态。

3.真正的自律:从反人性到顺应人性

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了自律。自我约束固然是自律的表现特征,但并不是本质所在。就如同自律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反人性,比如能在完成一天大量又苦逼的工作后,还去健身房挥汗如雨,饿着肚子练出麒麟臂、少女腿;能在兼顾事业与家庭的同时,还能衣着光鲜、家务全能,甚至每周还能读完三五本纸质书……难道真的有人不会饿、不会累,不想躺平?

自律其实只是一种习惯而已。想要养成这种习惯,靠的不是反人性的自我苛待,而是顺应人性的欲望。欲望是人的本能,人类所有行动都是由欲望支配,逐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与此同时,人也是理性的,在面对选择时,会本能地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自律也是一种选择。自律不是单纯的压抑欲望,而是舍弃或推迟一些无关紧要的短期欲望,从而达到自己更大欲望的迂回战略。比如明星减肥是因为可以凭借外表获得更多的资源和金钱,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所以他们舍弃了吃的欲望,甚至牺牲健康节食、整形,他们用自律来标榜自己的行为,然后去追逐更大的收益。

此外,人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科比之所以能成为篮球巨星,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凌晨练球,靠的是他对篮球的热爱可抵长夜困顿,全国十几亿普通人为什么上不了北大、清华是因为不喜欢吗?人本身无法跨越的鸿沟,跟自律与否没有关系。伟人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你我他,都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苦逼活着的无名之辈。

所以,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真正的自律应该是努力,但不勉强自己的一种状态。用自律来辅助完成正向的欲望,精准追逐利益最大化,最后接受属于自己的合理范围内的结果,不需要别人评价好坏,只要自己认可就好。

来源:沐棋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