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柴胡可以说是非常有名的中药,在临床中经常用到,补中益气丸、小柴胡颗粒等常用中成药里也有它的身影。不过一般人不知道的是,临床使用的柴胡其实分为4种,它们的功效、专长各有不同。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给4种药用柴胡找不同。

药用柴胡分为4种

北柴胡,又称硬柴胡,《神农本草经》别名“地蒸”,《中药大辞典》别名“山菜根”。

北柴胡 来源:《中药饮片图鉴》

南柴胡又称软柴胡,系狭叶柴胡,辽宁地产别名“蚂蚱腿”。

南柴胡 来源:《中药饮片图鉴》

竹柴胡,又称竹叶柴胡、茅胡、春柴胡。

竹叶柴胡 来源:《白族药用植物图鉴》

产于银州色白黄而大者为银柴胡,另有石竹科银柴胡的干燥根也称银柴胡。

银柴胡 来源:《中药饮片图鉴》

功效区别

北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生用,调经止痛醋制,退虚热鳖血炒,升提止泻酒制,润肺止咳蜜炒。

南柴胡生用治肝郁劳热,劳热不是外感,也不是半表半里的热,而是虚热,肝热虚热用南柴胡。

竹柴胡就是柴胡尖、柴胡梢,疏肝止痛之力更强。胆结石要排石的时候,通过胆管比较窄,疼痛甚,可以加上竹柴胡,减轻疼痛。

银柴胡专退阴虚潮热,小儿疳热。

经典案例:肠痉挛

沈某,46岁。

因发作性腹部剧痛27年,于1959年7月住入北京某医院,该院于8月5日邀先师会诊。

患者回忆,自1932年以来,每年均有数次腹痛阵作,初因症状不重而未加注意。自1958年以来发作频繁,甚至隔1~2天即发作1次,每以用脑过度或烦急为发作诱因,疼痛常以心窝部及左下腹为著,甚则满腹剧痛,多为持续痉挛性绞痛,而且日渐增重,最后常需使用麻醉剂方可止痛。腹部喜温热及按压,食纳不佳,夜寐不安,小便短黄,大便尚调。曾在国内各大医院及苏联治疗,均未根治。

检查:腹软,未触及肿物或包块。肠鸣音亢进。胃肠钡餐造影显示有肠痉挛,肝功能及其他各项化验检查均属正常。苔白而燥,脉象沉弦,尤以肝脉为著。

诊断:肠痉挛。

辨证:寒凝气滞,蕴热扰心。

治法:理气散寒,清热宁心。

处方:竹柴胡6g,吴茱萸4.5g,茯苓12g,厚朴6g,花椒2.4g,肉桂3g,金铃子12g,小茴香3g,川黄连1.8g,白芍12g,泽泻4.5g,黄柏6g,甘草3g。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共服2剂后腹部剧痛即止,偶有肠鸣,足心热胀、麻木,夜寐仍差,舌脉无变化。嘱上午服原方,下午服清热宁心方,处方如下:

银柴胡6g,知母9g,寸冬12g,蒲公英18g,茯苓15g,炒枣仁12g,夜交藤30g,远志6g,橘络9g,炒麦芽9g,冬瓜皮子各12g。

针双侧三阴交,留针30分钟,再点刺中脘、右期门、神门。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两个下午服,针刺隔日1次。针药并治20天后,病情大有好转,仅偶感腹部不适,两足心热胀、麻木均见减轻,苔薄白不燥,脉弦渐平。停止针刺,仍按前法,上下午交替服汤药2个月后,诸症悉除。为善其后,以调肝补肾、安神健脾立法,配服药膏剂,处方如下:

熟地300g,杜仲180g,桑寄生150g,何首乌180g,炒枣仁180g,泽泻60g,牛膝120g,茯苓180g,青皮60g,苡仁240g,麦冬150g,蒲公英180g,竹柴胡30g,炒鸡内金60g。

上方浓煎,以白蜜125g收膏,每次半汤匙冲服,每日2次。半年后追踪随访,情况良好,腹痛未再复发,坚持正常工作。

【按】本例腹部剧痛已逾27年,属难治病。其发作与用脑过度和恼怒等因素有关,再观苔白燥,脉沉弦,属气滞无疑。其痛喜温恶冷,定有寒凝。痛时喜按,食纳不佳,脉象见沉,又兼健运无力,然足心热胀、麻木,小便短黄,夜寐不安,苔燥无津,必有蕴热而且扰心。此等虚实夹杂、寒热错综之证,治疗非常棘手。先师认定实多虚少、寒重热轻之病机,立法理气为主,寒热兼顾,而且采用上午服理气散寒方,下午服清热宁心方,颇具特色。

理气用竹柴胡。竹柴胡又名竹叶柴胡,为带根的全草。功专理气止痛,优于南北柴胡,配金铃子、厚朴行气而通,通则不痛。散寒用花椒。花椒最佳者产于四川,故又名川椒、蜀椒,乃温中散寒止痛之良药,尤治胸腹冷痛。《本草纲目》谓其“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配吴茱萸、小茴香、肉桂,助其温中之力,散寒凝而疗腹痛。清热用蒲公英。其性寒而清热毒,其味苦而和胃气,是一味既清热又解毒,既散结又养胃的妙药,为先师所喜用。于组方中再配银柴胡,“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知母“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寸冬“润燥滋阴,清金降火”,加之冬瓜皮子的渗热于外,其清热之功相当全面。宁心用炒枣仁。其入心、肝两经,可以宁心,又能养肝,是治疗“心烦不得眠”的要药。《本草图解》云:“酸枣仁味酸性收,故其主治多在肝、胆二经。肝虚则阴伤而烦心不卧;肝藏魂,卧则魂归于肝,肝不能藏魂,故目不得瞑。枣仁酸味归肝,肝受养,故熟寐也。”再配远志、茯苓、夜交藤,则宁心之力大增而安神除烦。

名家经验辑要

沈绍功先生为沈氏女科第19代传人,在京行医50余年。沈氏女科首创于明洪武年间浙江东阳,不只单纯诊治妇女的经、带、胎、产病,也包含妇女的内科、外科病,即女子诸疾,并且延伸至男女老幼、临床各科,成为全科中医。本书明确中医诊病之关键,点明准确辨证之技巧,精炼中药实用之功效,强调方剂灵活运用之方法,创新各科常见病症巧治之策略,确为理法方药均具备的切合临床之佳作——

《沈绍功临证经验辑要》

本书为沈绍功学术思想的精华浓缩,丰富临证经验的概括总结,由博返约,围绕“单元式组合辨证分类法”,明确中医诊病之关键,点明准确辨证之技巧,精炼中药实用之功效,强调方剂灵活运用之方法,创新各科常见病症巧治之策略,确为理法方药均具备的切合临床之佳作,值得反复学习和体会,并身体力行于临床。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沈绍功临证经验辑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韩学杰 沈宁 连智华主编),《叶心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叶心清 沈绍功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来源于摄图网,文中图片来源于《中药饮片图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吴宪 兰青山 任玉珍主编),《白族药用植物图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姜北主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悦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