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丹田不动你练个啥

2021-11-08 21:57 来源: 人民资讯

太极拳只有前后丹田充实,才能走周天的线路。任督通,百脉皆开,周天形成。任督二脉周流后,元气按12经脉次序运行。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为一大周天。

太极内功练到丹田,命门充盈后,便有了相当的基础和“资本”,至此下一步是继续在带脉上和脊背上用功。

当命门充实和饱满后,除可引气贯背,通臂,饱指。还需要继续充实带脉,这时的主要训练方法是抓闭练法。不能急于求成,循环渐进,水到溪成。太极最忌违背自然,急于求成,苦练,死练。道法本自然,神意专注,但肢体要放松。

太极内功最关键就是呼吸,吸至及出就是阴极。呼尽松开为止为阳极。此为一个开合,即是一个呼吸。太极入门的8个字,这里就占一半。阴阳虚实,开合呼吸。

太极内功就是追求‘内动’达到“内壮”而不随肌能动,筋膜,气脉的强壮,柔韧通达,这是内家上乘功夫的要求。内劲也是因此而产生。

一旦丹田开合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内气外放,内劲外施,产生超常功力。腰裆的转换,就是前后丹田的运动,意气引动,加上开合呼吸的配合,才是外在动作开合的原动力,才是由内发外的程序。

所以太极拳功夫要求内外合一,内动带动外动,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而不是比手划脚,漫不经心的肢体体操活动。这是判断太极功夫入门的一个见证,功夫上身的标志是,百脉皆开,诸劲通畅,体健神足,手脚轻灵,丹田充实,动之微发之聚,先知已后知人,有守中用中之能力和境界,功夫深时,浑身无处不丹田,丹田即手,手即丹田,挨到何处何处发。丹田内转功夫,其实不然。在正宗太极门内这是基础,先要以五行功转丹田。转丹田有二个功用,一是把丹田活开,使之能纳气,此气属混元之气,还是后天的有形之物,但他是修炼先天一气的资本,具有一般根器的练拳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进入到先天虚灵状态,因此先练出混元之气是必经的基础。二是培养以丹田运转肢体的习惯,下丹田是内家拳的中枢,有人说丹田是人的第二大脑,密宗修证出脐下四指有明点,能自赋思维。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是应物自然,而离形丹田则万万不能。

先要以意念导引得气,站太极桩,走太极步,再行功走架,吐纳之气,经络之气聚集于丹田,逐渐而成气丘,内转此气丘而旋动脊柱和中脉,以内动而外显形成拳架,则可入内家拳之门径矣。

朋友你练了几十年,一天好几个小时。功夫上身了吗?

所以太极终其一生,无法达到最高境界。太极不但是技击,还是养生,修道之途径。光会技击,发人于丈外。不懂得养,也是不得其法。这个先例我们见过。鲁迅说过“中国文化根柢全在道家”,梁濑溟说:“中国文化都是内敛的”。修炼传统功夫必须内修,内炼,内养,不显摆。否则不会有所成就。张三丰《大道论》内丹学认为‘内药是精,外药是气。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大道”所谓的外药是立命的东西,也是生命的根本,内功所要积累充实练养的也是它。太极内功以丹田和命门为做功之地,这个地方是人体这个生命体的生死门户。围绕这个部位做功便可增强生命能量,激发生命活力,进而改变体能,变化气质,开华生命的质量和境界,同时可以施放出过人的功夫。传统功夫大都精妙不易掌握。传统武术特别注重基本功,八卦转掌,意拳站桩试力, 心意鸡步单把, 太极金刚捣碓, 每一个能练好就不容易。而且都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

拳乃天下之公器,有什么不能说的。能拿去的证明他的心性格方面是合格的,拿不去的,证明悟性还没到心性还欠火。别小瞧窗户纸,还真的是一般人捅不破一般人拿不去的。虽然能捅破但是捅的不均匀会捅的只是一个小点。拿不去的是即便是拿去了没有善心的培植拿去用了也不会有洒脱的效果。

先磨拳架后琢理,架理相互动太极,阴阳开合静中求,功有双修在内外,悟到深层奇中奇。​

蹲墙黎明前,云手黄昏后,站桩人静夜,推磨台阶下,练就弓中弦,腰裆合丹田,太极方入门。

来源:古法练功

热词推荐